当民生诉求化作治理画卷上的斑斓笔触,社区调解正以“绣花针”般的精细功夫编织和谐基石。近日,昆明市五华区普吉街道景文社区以“枫桥经验”为指引,在一场涉残矛盾纠纷中交出了温暖答卷。社区调解员通过多次入户走访、精准施策,最终促成和解协议履行,用责任与爱心织就一张温暖的“安全网”,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景文社区残疾人杨某与李某因房屋问题产生激烈冲突,双方情绪对立、诉求差距悬殊。矛盾的导火索源于房屋居住权之争。杨某认为李某强行霸占其房屋,多次协商未果后情绪失控产生过激行为,坚决要求对方清退;而李某以“出资装修”为由索要赔偿才肯搬离。双方不仅诉求差距巨大,更因前期沟通不畅积怨颇深,互不信任的壁垒让对话寸步难行。
主动介入:搭建信任桥梁
纠纷发生的第一时间,社区调解团队以“背靠背”策略破局,用倾听与共情敲开当事人心扉。2025年5月4日,王家桥派出所接到求助电话后,景文社区调解员迅速介入。面对杨某的激动情绪,调解员多次上门“一对一”沟通,耐心倾听其对房屋归属的诉求与生活困境,以“拉家常”的方式消解防备;同时向李某阐明杨某作为残疾人的特殊境遇,引导其换位思考,逐步在双方心中搭建信任桥梁。
厘清脉络:法理情三重破题
通过查阅杨某父母离婚判决,调解员发现:协议明确规定杨某名下房屋供其父居住至离世,而其父已于2024年10月去世,李某继续居住已无法律依据。但李某坚持以“装修出资”为由索要补偿,双方陷入僵局。调解员据此向双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与侵权责任相关条款,明确权利义务边界,同时梳理双方核心诉求——李某盼“减少损失”,杨某要求“止损收房”,为调解方案奠定平衡基础。
协议落地:从矛盾对峙到握手言和
当法理情的天平找到平衡点,一场持续数月的纠纷终以温情落幕,见证基层调解的实践伟力。经过不懈努力,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愿。在社区的组织下,杨某和李某郑重签署了《人民调解协议书》,明确了搬离期限、物业费减免等重要条款。调解员现场见证搬离全过程,确保协议零偏差履行。这场纠纷的化解,不仅避免了矛盾激化,更成为社区“助残纾困”的生动范本。
纠纷的终结不是终点,而是景文社区升级治理效能、深化助残服务的新起点。未来,普吉街道将继续密切关注辖区内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精准捕捉潜在矛盾风险点,不断提升涉残纠纷调解的专业性和敏感性。同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帮扶机制,全力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区氛围,让基层治理的温度触达每一位居民。
昆明市五华区普吉街道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