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益求精 种业突围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位于昆明市晋宁区宝峰街道清水河村的产研小院育种基地内,一棵近3米高的大花香水月季静静伫立,深绿色叶片上凝结的露珠折射着朦胧的晨光。
这株从海拔2000多米的深山移植而来的古老月季,全基因组已被精准测算。数据显示,全世界茶香月季的基因谱系,皆可追溯到它所属的中国古老源头。粗糙的树皮上,一道道裂痕如同岁月镌刻的密码,藏着打破国外种业垄断的密钥,它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在清水河村发生的育种传奇。
10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清冷的早晨,李淑斌带着几名学生,驾驶着装满科研设备的汽车,颠簸在通往晋宁深山育种基地的路上。那时的荒草坡上,只有几间锈迹斑斑的活动板房。
“法国育种园里,中国花农排队交专利费的场景,我到现在都忘不了。”李淑斌谈起读博期间到法国访学的经历,中国在月季育种领域的巨大差距强烈刺痛了他。回国后,李淑斌试着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月季遗传育种的研究。在李淑斌看来,育种的突破口是中国古老月季身上未曾解码的基因,关键是产研融合、以产定研,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做科研首先得有志气,成果要接地气,为月季装上管用的‘中国芯’。”为此,李淑斌率领团队采用核心亲本的“笨”办法:先培育亲本,建立大的基因库,再选育品种。10年来,他和团队跑遍大半个中国,行程80万余公里,找到近百种野生蔷薇和古老月季,再用大量现代月季和这些珍贵的古老种反复杂交、筛选后代。2018年,他们播下20万粒种子,只为等待一朵满意的花。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20万株幼苗中仅有3株通过抗病性测试,可当他发现其中一株花瓣纹路与预期相差0.3毫米时,还是忍痛将其淘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要做,就做能改写行业规则的品种。”李淑斌说。
转机出现在2019年。当编号“0066”的野生蔷薇基因片段,在基因测序仪的蓝光中与现代月季成功融合时,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许久的欢呼。这株能在零下25摄氏度低温下存活的新品种,不仅打破了国外月季不耐寒的技术壁垒,更让团队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此后,育种进程开始加速。2021年,首个自主培育品种“晋宁翠花”进入试种阶段;2023年,团队一口气获得5项新品种权;2024年,团队育种突破100万粒大关,这个规模在国际上绝无仅有。
李淑斌还创立了“土地入股+技术分红”模式,让清水河村200户农户每年每亩获得3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年均收入达5万元。
在清水河村村口,一块大石头上镌刻着“月季村”3个字,上面一部分故意留白。“是填云南、填中国,还是填世界,就看大家的努力了。”李淑斌说,等咱们的月季种满全球,这空白处一定会写上“中国创造”。
暮色再次笼罩小院,大花香水月季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与远处物流中心忙碌的冷链车灯光交织在一起。李淑斌站在新品种展示区,看着不同品种的月季花在晚风中轻轻摇曳,花瓣上的水珠折射着七彩光芒。薄雾又起,大花香水月季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这场种业突围战才刚刚开始。(记者 普孟秋 赵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