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创教育集团云南职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入选“时代滇商·2025最具商业创新模式”优秀案例企业,叶成松也成为滇商群体中以创新驱动社会价值的杰出代表。
从山村少年到职教领航者,从传统培训到数智化生态构建,云南职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叶成松用近十年时间,将一家职业培训学校打造成覆盖“培训+评价+就业+服务”的全链条职教数智化平台。凭借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担当,他带领企业突围,成为云南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叶成松的成长,始于农村的泥土芬芳。他从小在曲靖宣威的一个农村长大,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学校教学环境十分简陋,学习条件非常艰苦,然而那段艰苦的岁月却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高中毕业后,叶成松考入曲靖师范学院,他原以为自己会像班上99%的同学一样,回到农村当一辈子的老师。但命运的转折在毕业后出现:他想去更大的世界看看,于是背着家人赶赴向往已久的大城市——昆明,选择到民办职业教育领域闯荡,一待就是十年。多年的教学与管理生涯,让他深刻洞察到职业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同时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的痛点,自此埋下了创业的种子。
“我看到很多孩子毕业后就失业,根本原因就是很多专业与市场脱轨,所以我就想找到一种能真正快速提升学员能力、并让他们体面就业的学习方式。”怀揣着这份初心,2015年年底,叶成松毅然辞职,正式开启职教创业路。
2016年,叶成松创办了开创职业培训学校。创业初期,学校以电商运营、互联网营销等线下培训为主,每年培训300—500名学员,虽规模不大,却让叶成松摸清了市场需求;2017年至2019年,他推动校企合作,与云南工商学院、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和专业共建,合作期间为社会输送了300余名室内、UI、VR设计领域的专业人才,实现了“专业与岗位”的精准对接。
企业进阶突破的节点在2020年。疫情来袭,线下培训停摆,叶成松坦言,那是他创业以来最煎熬的时刻:“招生停了,老师被困在家里,每天睁眼就是房租和人工成本。”但他迅速调整策略,带领团队转战线上。通过多方协调,叶成松找到曲靖老乡云南爱尔信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毛良,与其达成合作,共享师资与录播资源。对方一句“成本你看着给,付款时间你说了算”的信任,让开创教育的在线教育得以诞生。
在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下,叶成松不仅挽救了企业,更让开创教育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成为省内首个打通在线职教链路的机构。他带领团队,聘请了200多位专兼职讲师、自主研发了400多门课程,总计15000多小时的在线课程,累计服务企业千余家,培训在线学员超120万人次,一举奠定了其在云南在线职业教育的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还采用“高课酬独家版权制”,400多门网课均为开创教育自有知识产权。截至目前,电商、互联网营销、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课程以及养老、育婴、健康管理、公共营养等现代服务类课程早已成为公司的热门课程。
2017年开创教育首期《VR虚拟现实全景界面与UI设计》师生合影
叶成松在疫情这段时期还敏锐洞察到另一个市场需求:家政行业学员不降反升,就业刚需极强。在他的构想中,职业教育不应止步于技能培训,而需形成行业“生态闭环”。于是,2021年起,叶成松成立了“幸福管家”,构建了从“培训”到“评价”再到“就业”的职业教育数智化生态体系,每年帮助3000余人实现就业,其中90%是40-50岁农村重点就业群体,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安心”。
如今,开创教育已迈入第五阶段,基于十年生态积累,公司战略延伸至“社区数智化服务”,致力于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进一步解决社区服务与就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回顾企业的发展历程,叶成松感慨,虽曾面临资金、成本、人才等压力,但“责任与信心”是坚持的动力。在他看来,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多年来,开创教育通过自身职教优势,针对大专中学前教育、护理等就业难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技能培训,将高校毕业生推荐至儿童成长陪伴、长护险、居家养老等领域就业;针对农村群体,开展养老护理、育儿、家政等技能培训,解决一老一小服务和重点群体就业难题。
此外,叶成松带领团队在曲靖、大理、红河等地州设立分支机构,年均为每个地州解决约800人就业,助力云南劳动力输出。2025年推出的新项目,将服务下沉社区,打造平台+智慧终端+社区管家+到家服务“四维一体”的数智化体系,目前已辐射多个居委会,计划三年内拓展100个社区、覆盖30万个家庭、服务100万人群。
如今,开创教育集团已拥有50余人的核心团队,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但叶成松的目光看得更远。他将公司定位为“职业教育数智化生态服务机构”,其使命是“构建终身职业教育生态”。
此次入选“时代滇商”优秀案例,叶成松表示,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开创教育会坚持走下去,为社会培养更多契合时代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展望未来,叶成松目标明确:三年内,服务超过3000家合作伙伴,实现每年5000人次以上的高质量就业;响应“职教出海”政策,探索将“中文教育+职业技能+国际就业”模式复制到东南亚市场,借助云南区位优势,推进课程翻译与国际合作。
这位永不停歇的职教“架桥人”,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在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里,继续开创着无限可能。
云南网记者 赵津津 刘阳明 实习生 胡小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