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高新区向“高”向“新”发展——2025火炬论坛观察
题:推动高新区向“高”向“新”发展——2025火炬论坛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悦阳
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优势明显。2025火炬论坛11月6日至7日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与会嘉宾就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实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交流。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国家高新区作为产业创新的高地,集聚了一批高水平创新资源和优质企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国家高新区聚集了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均占到全国50%左右。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表示,“十五五”时期国家高新区发展面临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更加紧迫。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截至2024年底,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
“光靠一个企业的单打独斗难成气候,需要联合,而高新区能提供平台,使各类企业的实验室形成创新联盟,有力地支撑企业走出去。”工业和信息化出版专家委员会主任田玉龙说。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于产业链的稳定、提质、增效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在实践中,成都高新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为主导产业的一区四园发展格局;苏州高新区拥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何年初说,高新区要继续集中力量办大事,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配套、人才状况有效布局主导产业。
另一方面,布局壮大新领域新赛道。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形成一批千亿级新赛道,打造一批新赛道策源地和集聚区。
北京工商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说,高新区要从“大而全”的产业聚集转向“高精尖新”的产业集群,更加聚焦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主动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空天科技、低碳能源等前沿领域进行重点培育。”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张峰表示,扎实推进高新区新赛道的培育,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开发一批标志性的产品,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企业,涌现一批标杆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成果转化和孵化效能
科技服务业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通过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咨询培训等服务,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何年初说,科技服务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力量,要推动科技服务业在高新区的集成和跃升。
搭建平台,汇聚更多创新服务资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吕先志介绍,“我们正在建设国家高新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并正在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一张网,强化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对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
加快布局中试验证平台,推动科技研发服务能力升级。田玉龙说,加大中试验证工程化的平台建设,需要产学研联合,形成跨区域、专业化、网络化的服务模式。“要重视国际标准、国际互认的机制建设,有利于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得有利地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赵超凡表示,展望“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培育优质科技服务机构、汇聚更多创新服务资源、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推动建设科技服务业的聚集区,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强化金融赋能科技服务,持续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生态。”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