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财经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财经频道 >> 财经要闻 >> 正文
“十四五”昆明锻造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 15:14:42  来源: 云南日报

原标题:“十四五”昆明锻造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跃升开新局

昆明主城区。龙舟 摄

编者按

“十四五”时期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昆明市始终锚定“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全力推进“六个春城”建设,在我省经济建设中积极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意义重大。当前,昆明市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只争朝夕、担当作为,以真抓实干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云南杉杉全球最大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满负荷运转,贝泰妮成为全国功效化妆品第一股,云南白药建成全球首座中医药健康品“灯塔工厂”……春城大地上,一场关乎发展能级跃升的深刻变革,正澎湃着昂扬向上的奋进力量。

“十四五”以来,昆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的要求,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六个春城”建设蓝图,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积极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焕发新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破局起势,一个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骨架渐丰、脉络渐清。

产业焕新 动能转换步履坚实

走进云南安宁产业园区的西南铜业新厂区,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这家历经搬迁改造的老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短流程工艺,综合能耗低于行业标杆水平20%,成为全国绿色冶炼的新标杆。

西南铜业的蜕变,是昆明市产业迭代升级的生动缩影。“十四五”以来,昆明推动冶金、化工、烟草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迈进,“老三样”产业规模均突破千亿元。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贝泰妮集团通过中央工厂智能化升级,产品自产率大幅提升;新能源电池产业异军突起,建成了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工厂和亚洲单体出货量最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

数据印证变迁。“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20年的14.9%攀升至2024年的26.2%。今年1至9月,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继续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5G手机、PC服务器、OLED微型显示面板实现“昆明造”,滇中稀贵金属新材料集群跻身“国家队”。

企业是产业的根基,企业强则产业兴。“十四五”以来,昆明企业培育成果丰硕。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1299户,较2020年增加334户,今年预计将再新增200户;规上服务业企业达1570户,较2020年增加645户。全市已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95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三类企业数量均占全省一半以上。这些优质企业群体的快速成长,为“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更加稳固。2024年,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2.6%,服务业贡献率为67.5%,双引擎协同发力,有效抵消了部分行业下行的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十三五”末提升2.5个百分点,实体经济根基愈发牢固。

创新引领 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云南锗业自主研发的“零位错”锗晶片、磷化铟晶片,突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康乐卫士(昆明)基地成功完成九价HPV疫苗的工艺验证与试生产……这些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突破,正是昆明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内核竞争力的生动体现。

创新引擎正驱动昆明工业向着数字化与绿色化“双轨”转型。数字化浪潮中,昆明成功获批设立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跻身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行列,推动贵研化学等453户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全市总算力规模达到4603P,并在2024年中国信通院算力指数评估中高居全国第9位。绿色赛道上,昆明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打造绿色工业园区6个、绿色工厂71户、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0户,中石油云南石化等4户企业更是荣获国家级能效“领跑者”称号。

新兴赛道同样动能澎湃。随着昆明入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迎来发展契机——高原测试基地建成投用,云内动力生产的智能无人物流车成功下线。在新型储能领域,特隆美等重大项目的落地,为昆明带来了大尺寸储能电芯和系统集成的全新产业链条。

这背后,是昆明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持续深耕。“十四五”期间,全市R&D经费支出总量占全省的42%、居全省第一,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0个、占全省的89.3%。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这座城市的产业基因。

能级跃升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十四五”以来,昆明以改革为钥,破解发展难题,持续激发内生动力。一套涵盖“跨区域产业协调、招商项目协作、存量项目流转”的“1+2”政策体系精准落地。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两大重点产业协作平台蓄势发力,各县区推动49个项目在磨憨扎根生长,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已吸引123家企业汇聚成势。

从“招商引资”到“选商聚材”,昆明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招商,掀起大抓项目、大干产业热潮。全市在库亿元以上项目数量与工业到位资金占比同步攀升,产业投资成为固投主力。中铝铝箔、龙马集团、中国稀土、东鹏特饮、农夫山泉等一大批企业在昆实施的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发展的“质变”汇聚成城市的“能级之跃”。“十四五”期间,昆明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元台阶,增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昆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20年的13.3%跃升到2024年的31.9%,省会“火车头”带动效应更加凸显。

至2024年,全市产业投资占比实现翻番,工业投资创25年新高,规上工业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昆明经济正稳步摆脱对房地产的路径依赖,迈向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座“花枝不断四时春”的城市,正继续以奋进之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的春天故事。(记者 张雁群)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