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一鸣: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推动金融体系适应性调整
“科技创新活动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科技成果转化、大规模产业化的不同阶段,对融资方式的需求差异较大,需要推动金融创新,形成与之匹配的金融服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近日举办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上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推动金融体系适应性调整。
王一鸣表示,科创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需要的资金规模相对有限,但要求资金有比较高的风险容忍度,而随着企业进入成长期、成熟期,对应的融资需求规模不断增加,同时投资回报的确定性也在增加。
为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王一鸣建议,拓展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的空间。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优化投贷联动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与外部投资机构深化合作,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新模式,推动金融服务在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中前移,探索投资收益抵补信贷风险的可行路径,实现风险与收益的跨期平衡。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型企业以知识产权、数据、技术为核心资产,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评估知识产权、数据、技术的市场价值,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展。”王一鸣说。
此外,王一鸣还提及,应鼓励发展创业投资。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支持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养老金等按照商业化原则投资创投基金。深入推进全面注册制改革,促进IPO和再融资常态化,给创投基金退出以稳定预期。大力发展并购市场,促进创业投资良性循环。(经济日报记者 马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