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制造新观察】将制造优势转化为消费动能

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将在消费品行业得到更多探索落地。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目标在于打通供需衔接的堵点,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将中国的制造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消费动能。
消费品行业的供给和消费能力都非常突出。从供给侧看,家用电器、汽车、消费电子、服装家纺等100多种产品产量全球第一,我国已构建起门类齐全、产能充足的消费品工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经验丰富,供给能力全球领先。从需求侧看,消费品是民生刚需,覆盖衣食住行;我国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内需增长潜力巨大。如此强大的供给和消费能力,若能实现高效匹配,将形成源源不断的内生发展动力。
当前的消费品供需仍存在结构性错配矛盾。一方面,供给体系与需求升级脱节,低端供给过剩与优质供给不足并存,价格竞争仍主导市场,高端鞋服、化妆品、箱包等领域多依赖进口。另一方面,新旧动能转换滞后,科技创新赋能不足,新产品创新与供给乏力。比如,人工智能终端、低空观光等新兴需求快速增长,但这些新的消费热点在供给数量与质量上均有短板。此外,消费配套政策不完善、消费环境待优化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供需衔接堵点矛盾。
破解消费品供需错配,应先从需求端发力,知道用户要什么。生产端即使具备先进技术与充足产能,若解决不了“需求看不见、读不懂、跟不上”的问题,也会陷入“错配陷阱”。这就要求企业依托大数据、消费行为分析等技术工具,构建立体的消费者画像,动态捕捉需求变化。除了显性的“买什么、买多少”,还要挖掘用户的隐性需求和细分需求,包括情感价值、养老育幼、“Z世代”个性表达等需求,相应做好产品开发。
破解消费品供需错配,还要从生产端下手,解决造什么。当前价格竞争主导、高端供给缺位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企业未能与消费升级同频共振。企业需摒弃“先生产后找市场”的传统模式,既精准对接刚需,也紧跟消费潮流,满足多元化需求。面对当下“精打细算”的消费心理,生产端要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成本、开发新品,既以高性价比产品契合理性消费,又有创新品类满足品质追求,以价值竞争替代价格竞争。同时,建立柔性生产线,实现“小批量、多品类”的灵活供给。
破解消费品供需错配,最终还需多端发力。在流通端优化渠道布局,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触达习惯匹配渠道,管理全链路库存,缩短产销链路,解决供需对接难的问题;在政策端搭建供需信息对接平台,激励生产端聚焦有效供给,并强化监管,解决供需协同弱的问题;在消费端推进消费教育,提升产品信息透明度,完善售后机制,解决需求错配的主观因素。多端协同,形成生产匹配需求、需求引导生产、流通衔接供需、政策保障供需的良性循环,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错配。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供需适配则是激活这一动力的“金钥匙”。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最庞大的消费群体,这一独特优势为供需良性互动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以旧换新等政策深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当优质供给精准对接升级需求,新兴供给有效引领消费潮流,制造优势与消费动能的双向奔赴将释放更多消费潜力、激发更多内生动能,让经济发展在供需平衡中行稳致远。(作者:黄鑫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