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财经频道 >>  消费 >>  正文
莫让救命药成“假药” 避免伦理困境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7日 09:11:52  来源: 云南网-春城晚报
分享至: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8月15日报道,今年7月25日,罹患肝癌的翟一平被上海警方刑拘,罪名是销售假药。他从国外代购国内没有的抗癌药PD-1回国,在原售价基础上加5%卖给了病友,病友通过注射治疗后发现的确非常有效。翟一平代购的药品之所以被认定为假药,源于《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视为假药。”

  《钱江晚报》评论:翟一平代购的药品确实未经中国相关检验机构的严格检测。医学的复杂性不容小觑,一旦其他病人在使用该药品后出现问题,翟一平事实上是无法负责的。大多数进口药的代购者,缺乏资质认可,很难给患者一个保障。所以,该规定有其合理之处。

  但这毕竟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假药,另外,病友们急迫的心情是否也该得到充分考虑?一来,恶疾的发展不等人。如果在国内无法买到救命药,而病情又确实危急,过于死板的规定就有可能带来伦理困境。6月15日,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准PD-1上市,但相关流程到底要走多久,何时能买到药,患者的心里没有底。二来,经济因素可能会决定患者的生命长度。抗癌药的价格动辄上万,甚至十万、百万,且需要长期服用,对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是无比沉重的负担。翟一平的代购能为病友节省一大笔费用,所以,病友们对翟一平被拘从情感上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实施《药品管理法》的目的,就在于保障老百姓的用药安全。说到底,也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但若因为此规定,反而使急需救命药的患者得不到救治,岂非本末倒置?代购救命药被拘的症结是,机械化地执行法律,使实际效果极大地偏离了设立法律法规的初衷。其实,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时俱进,才能使法律更好地为百姓服务。遇到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墨守陈规,拒绝改变。

责任编辑:字月璐
相关阅读
1   保山施甸电商拓展农特产品市场
2   玉溪直达杭州高铁列车首发
3   必须抑制“假公园真地产”的商业逻辑
4   昆明市场乳品频频降价 打响促销战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