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昆明
“一块糖,一分钱。一分钱,也是宝。”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山里人看待“一分钱”的真实写照。我六七岁时,经常跟着姥爷,推着一辆木车到县城卖菜。每次空车返回,姥爷总会给我一分钱,让我去买糖吃。
起初,一分一分的钱都变成糖块,进了我的嘴里。后来,我认识到大人赚钱的辛苦,当再收到姥爷给的那一枚枚分币时,便攒了起来。为此,姥爷、姥姥时常在别人面前夸我,说我小小年纪就非常懂事。
因为条件拮据,大人们总是精打细算。粜粮卖山货,会多走几家,看哪家给的多,一斤多给几分,几百斤的东西可就要多几块、几十块呢。买油买衣,也要货比三家,看哪里便宜,能省一点算一点。在收入贫乏的年代,哪怕是一分钱,人们都是细算慢抠,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慢慢的,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了,物价也慢慢涨了起来,小卖铺里的一块糖,价格渐渐涨到二分、五分、一角……在街上买卖东西时,买卖双方不再用分来计价,而是用角,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逐渐退出市场。
进入新世纪,刷卡和网银支付渐渐流行起来,人们不用携带大量现金交易。而在支付宝、微信支付“火”了后,平时收付款、节日发“红包”,一部手机就解决了。可是因为花钱太顺手,很多人的手脚也更大方了,只有到钱快用光时,才会想到“钱到用时方恨少,该节俭时就节俭”。于是,曾经退出人们视线的一分钱,又重新出现在网络支付平台上,比如,一些网友在微信群里发一分钱的红包,虽然大伙都不会在意,却象征着一分钱仍有它的价值。
或许从这“一分钱”,可以见证人们生活水平、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的巨大变迁,意义独特。
1 | 也谈信用卡支付的便利性 |
2 | 支付变迁带来不一样的心路历程 |
3 | 钱包 |
4 | 无用的钱包 |